广西信访(黄色标题)
  • 无障碍
  • 网站支持IPv6|
  • 繁体版|
  • 简体版|
返回
顶部
传统节日该拿什么接续文明

又是一年端午到,挂艾草、吃粽子、吊屈原、赛龙舟……各种民俗活动都热闹了起来。不可否认,最近这几年传统节日的温度是上来了,大人小孩都愿意过,官家商家也都促推着过,再加上大小长假的加持,全社会关心重视的程度显著增强了。

这肯定是好事。作为中华文明和民族文化的一大典型载体,端午节可以沿袭两千年经久不衰,自有其道理。这个道理,与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核相关。也就是说,一个节日只有与我们民族的宇宙认识、哲学思想、精神价值、道德追求、伦理观念等高度契合,才可能历两千年风雨而不坠,才可能成传统、成经典,进而永恒不朽。今天的中国人依然尊重民族传统,遵照节日形式,并且愈发认识到珍惜与坚守的意义,当然是好事。

传统节日之所以传统,除了有恒久的精神文化内核,还包含丰富的生活风俗形式。这些形式,在相当时期内,会固化为一定的饮食、器物、习俗、休闲、娱乐乃至言行、礼仪等外在表现。这些形式,当然也是节日的内容。而且,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这些形式和内容实际上是多变多样的,是不断充实丰富的,是不断推陈出新的。

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容,这是传统节日长生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端午节,在诸多共性的节日符号之下,明显也随着不同年代发展衍生出迥异的个性表现。节日的起源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说法,节日内容和形式也因时空不同有很大差异,唐代的人与汉代的人过端午会有显著不同,现代人与明清时过节相比更大有区别。总之,传统节日在历史长河中保持了核心价值上的高度一致,但在内容展现上却永远都在因时而变、与时俱进。

这恰恰是困扰我们今人的一大担忧。我们在古人先辈创造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面前,不光传承不够,发扬也不够,创新更不够。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的方面一成不变,希冀以不变应万变,有的方面则胡作非为,纯属无中生有乱变。而我们“超越”先人最大的地方,恰恰是在一头扑到目光短浅的功利化、商业化、娱乐化风气之中,有意无意地消解传统节日的精神本源、思想底蕴、文化内涵。我们在“道”的方面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我们在“术”的层面唯利是图、一片狼藉。这种话说得虽然十分刺耳,但绝对不算过分。

因此,一个紧迫的事情就是,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能为传统节日注入怎样的时代内容?它要契合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又要展现21世纪的时代特征,还要融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它要接续数千年传统文化要求,又要彰显当下中国核心价值体系,还要流芳后世形成人类文明遗产。几千年来,我们的先人为中华文明接续拓展出了一个超越其它人类文明的发展生态,那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有没有格局将这个伟大的文明生态演化升级并且传之后代?往小点说,我们今人有没有能力为传统节日开辟一个崭新的永续生存模式?

复兴传统节日,重视当下的经济指向、文化指向、生活指向都没错,但更重要的是得有历史担当,有文明担当,有战略担当。我们处在一个日新月异的大变革时代,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让中华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经受住空前之冲击,传承发扬以求薪火不灭,重构再造以图文明永续,都是今人躲不开、绕不过的历史使命。敬畏传统而不囿于传统,敢于善于为传统节日注入时代发展的新内容,就是当下必须要做的事。(北关)

 

责任编辑:杨立君